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药物外渗理论知识考核
一、基础概念(单选,每题2分,共10分)
1. 药物外渗的明确定义是()
A. 药物未完全进入血管腔
B. 药物因输液速度过快导致不良反应
C. 腐蚀性或刺激性药物意外渗漏至血管周围组织
D. 药物过敏引起的局部红肿
2. 高渗性药物(如甘露醇)外渗导致组织损伤的主要机制是()
A. 直接破坏细胞膜
B. 渗透压失衡导致细胞脱水坏死
C. 诱发血管痉挛
D. 激活免疫反应
3. 以下哪种药物外渗后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A. 0.9%氯化钠
B. 万古霉素
C. 维生素B6
D. 普通肝素
4. 药物外渗与药物渗出最主要的区别是()
A. 药物种类不同
B. 是否造成组织损伤
C. 发生部位不同
D. 处理方式不同
5. 外渗导致组织坏死的危险因素不包括()
A. 药物pH值偏中性(6-8)
B. 输注时间<30分钟
C. 患者外周血管条件差
D. 药物渗透压>600mOsm/L
二、风险识别(多选,每题4分,共20分)
1. 以下属于高风险外渗药物的是()
A. 多巴胺
B.长春新碱
C.50%葡萄糖
D. 头孢呋辛
E. 胺碘酮
2. 外渗高风险患者的特征包括()
A. 长期化疗史
B. 外周血管硬化
C. 意识模糊无法配合
D. 输注普通抗生素
E. 穿刺部位在肘前区
3. 药物外渗的早期临床表现包括()
A. 穿刺部位肿胀
B. 患者主诉烧灼感或疼痛
C. 输液速度突然减慢
D. 体温升高至38.5℃
E. 局部皮肤出现水疱
4. 需立即报告医生的情况是()
A. 外渗面积>2cm²
B. 患者主诉剧烈疼痛
C. 局部出现苍白或发绀
D. 普通抗生素外渗
E. 穿刺点轻微发红
5. 以下关于外渗评估的记录内容,正确的是( )
A. 外渗药物名称及浓度
B.患肢活动度
C. 局部皮肤温度及颜色
D. 患者家属联系方式
E. 处理措施及时间
三、应急处理(单选+多选,共30分)
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 化疗药物外渗后,首选的局部处理措施是()
A. 热敷促进吸收
B. 冷敷减少药物扩散
C. 酒精湿敷消毒
D. 按摩缓解肿胀
2. 葡萄糖酸钙外渗时,推荐使用的拮抗剂是()
A. 透明质酸酶
B. 硫酸镁湿敷
C. 酚妥拉明
D. 地塞米松
3. 外渗处理的第一步是()
A. 热敷或冷敷
B. 立即停止输液并回抽残留药液
C. 报告医生
D. 拔除针头
4. 去甲肾上腺素外渗时,正确的处理是()
A. 冷敷
B. 酚妥拉明局部封闭
C. 硫酸镁湿敷
D. 按摩患处
5. 外渗导致皮肤水疱时,护士应()
A. 自行刺破水疱
B.保持水疱完整并请伤口专科处理
C. 涂抹抗生素软膏
D. 加压包扎
1. 外渗应急处理的关键步骤包括()
A. 停止输液并保留针头回抽
B. 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冷/热敷
C. 局部注射拮抗剂(如适用)
D. 报告医生并记录
E. 立即拔除针头
2. 冷敷的适用场景是()
A. 化疗药物外渗
B. 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外渗
C. 葡萄糖酸钙外渗
D. 高渗性药物外渗
E. 透明质酸酶使用后
3. 需避免局部加压包扎的情况是()
A. 外渗药物为发疱剂
B已出现组织坏死
C. 外渗面积较小
D. 合并感染
E. 患者凝血功能障碍
4. 外渗后使用拮抗剂的目的是()
A. 中和药物毒性
B. 减少局部炎症反应
C. 促进药物吸收
D. 稀释药物浓度
E. 预防过敏反应
5. 外渗处理后的观察要点包括()
A. 局部皮肤颜色和温度
B.患肢血液循环情况
C.疼痛程度变化
D. 患者饮食量
E. 是否出现感染征象
四、预防措施(单选+多选,共30分)
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 输注发疱剂(如长春新碱)的首选通路是()
A. 外周静脉留置针
B. 中心静脉导管(如PICC)
C. 手背静脉
D. 桡动脉
2. 预防外渗的核心措施是()
A. 使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B. 选择合适血管和通路
C. 每15分钟巡视一次
D. 输注前快速推注生理盐水
3. 输注高危药物时,护士应至少每____分钟评估一次穿刺部位()
A. 15
B. 30
C. 60
D. 120
4. 以下哪项操作会增加外渗风险?()
A. 穿刺后妥善固定导管
B.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C. 输注前确认回血
D. 使用静脉留置针
5. 患者输注多巴胺时,最合适的穿刺部位是()
A. 手指静脉
B. 前臂粗直静脉
C. 足背静脉
D. 关节处静脉
1. 预防外渗的护理措施包括()
A. 输注前评估血管条件
B. 高危药物选择中心静脉通路
C. 使用静脉留置针替代钢针
D. 输注过程中限制患者活动
E. 快速推注刺激性药物
2. 患者教育内容应包括()
A. 告知输注药物的风险
B. 出现疼痛或肿胀时立即报告
C. 保持穿刺肢体制动
D. 自行调整输液速度
E. 热敷穿刺部位
3. 输液泵在预防外渗中的作用是()
A. 精确控制输液速度
B. 自动报警提示堵塞或外渗
C. 减少护士巡视次数
D. 降低血管内压力
E. 替代中心静脉通路
4. 穿刺部位选择的原则包括()
A. 避开关节和神经密集区
B. 优先选择弹性好的粗直血管
C. 长期输液者可选择下肢静脉
D. 避免在放疗侧肢体穿刺
E. 选择靠近动脉的静脉
5. 制度管理层面的预防策略包括()
A. 制定外渗处理流程并培训
B. 建立高危药物清单
C. 定期考核护士穿刺技术
D. 减少护理记录书写时间
E. 增加输液椅数量
五、综合应用(多选,每题5分,共10分)
1. 患者输注胺碘酮时,穿刺部位出现苍白、皮温低、疼痛。此时应()
A.立即停止输液
B. 局部热敷
C. 酚妥拉明局部封闭
D. 继续观察30分钟
E. 报告医生
2. 化疗患者输注紫杉醇后,穿刺点周围红肿、触痛,无渗出。护士应()
A. 确认回血是否良好
B. 评估外渗范围并标记
C. 冷敷15-20分钟
D. 加快输液速度冲洗血管
E. 通知肿瘤专科护士会诊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