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这种“黄鼠狼,学名黄鼬”“西红柿,学名番茄”文字介绍,你可能经常见到。不过严格来说,在生物学界像“黄鼬”“番茄”这种名字,只是“中文正式名”,不算真正的学名!
这不是针对中文,像英文、法文、俄文等其他各国语言里的生物名称,在学术上同样不够“正规”。唯一全球公认的生物名称,是用拉丁文书写的学名。
长期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哪怕一国各地的语言(或方言)不同,各地之间同物不同名、同名不同物的现家非常普遍,严重阻碍了跨区域交流。在17~18世纪的欧洲,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兴起,这个问题也越发凸显。
破解难题的,是现代生物学“祖师爷”林奈,他确立了双名法:不论现生物种还是灭绝物种,都用拉丁文起一个学名,作为其科学上的标准名称。每个物种的学名分为“属名+种加词(或称为种本名)”两部分,相当于人的“姓”和“名”。每个学名只能对应一个物种,同一个物种也只能有一个学名。为了更精准地表述学名,通常还会附上命名人、命名年份的信息。如果是已经被前人命名过的物种,后人再命名通常是无效的。
之所以用拉丁文作学名,一方面是古罗马帝国灭亡千余年来,拉丁文仍被西欧的教会、宫廷和学院长期沿用为书面文字,近代欧洲的知识分子也还用它。另一方面,拉丁文早已退出日常生活,成了一种固化的“僵尸文字”,词语含义不再变动,便于后人理解学名的含义。
有了拉丁文“大名”,是不是就不需要各种语言的“小名了呢?当然需要,毕竟除了学术讨论,各国人民日常交流时,还得用自家的语言来称呼各种生物。